一张手工纸从削皮砍竹到包装上市,主要的生产工序基本都捋过一遍。但从传统手工纸的产品体系上来看,从纸焙上揭下来经过拣选裁切后,再未经其他处理的常称为生纸,另有加工纸(熟纸)尚未提及。

加工纸,也常被称之为熟纸,是指将造纸过程生产出来的原纸(生纸)经砑光、染色、施胶、涂布等加工过程,改善其表面特性、外观色泽及纸张质感,制作成为具有全新功能的纸张。简而言之加工纸就是用生纸二次加工制成,同种原纸经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制成各种花样的加工纸。

我们平常在市场上见到的各类熟纸、半生半熟纸,包括煮捶宣、豆腐宣、矾宣、蝉翼宣、云母宣、冰雪宣、粉笺、粉蜡笺、蜡笺、蜡染笺、万年红、磁青纸、羊脑笺、虎皮宣、槟榔宣、水纹纸、洒金纸等等……全都由生纸经过二次加工制成。加工纸不仅改善了生纸较为单调的表面特性和纸张质感,还大大丰富了手工纸的色调和品种,拓展了手工纸的功能和应用领域。
尽管如今生纸的使用量远大于加工纸,但在历史上加工纸却曾长期占据文化用纸的主流。尤其在宋代以前,以麻、皮等粗长纤维制成的新纸表面多较粗松,须经加工变“坚滑”以后才便于书写使用,唐代甚至有活人不能用生纸的说法。直到宋代造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,竹纸的兴起以及印刷业对于生纸的亲睐,书写领域才渐渐开始使用生纸。

敦煌白麻纸,紧致坚滑
自造纸术发明之初,对生纸的加工和处理技术便相伴而生。那时造纸技术还比较简单,做出的纸张粗厚不匀,必须经过砑光、涂布等处理工序使表面平滑方能适于书写,汉末左伯纸“研妙辉光”便是如此而来。魏晋时普遍使用的“黄纸”、“黄麻纸”亦为生纸染色制成,同样属于加工纸的范畴。
至隋唐时期,藏经洞保存至今的经卷大多为“硬黄纸”,据记载是黄檗染色后涂蜡制成,后世的“金粟山藏经纸”亦沿袭了这一套路。据史料记载,唐代各类加工纸名目繁多,除捶纸、硬黄以外,各种彩笺、色笺、花笺数不胜数,云蓝笺、流沙笺千古留名。保存至今的唐纸大都带有明显的加工痕迹,纸面涂的东西比较多,整体质感紧致平匀,一般都不洇墨,跟现代的生纸质感有明显区别。

硬黄纸
到宋元以后,随着造纸技术的提升以及雕版印刷业的发展,生纸适印性的优势逐渐显现。写印纸张慢慢向着轻加工乃至不加工的方向发展,彼时著名的澄心堂、玉版一类,多是上过植物胶后再经捶砑制成,纸面已可见清晰的纤维感,加工程度要轻得多了。再往后随着印刷业的繁荣以及文人画的兴起,生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加工纸也逐渐高端起来,明代一系列的宣德笺,清代的宫廷用笺等等,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清末民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机器纸的冲击,手工纸市场急剧萎缩,繁复高冷的加工纸更是首当其冲,大量品种消失,制作技术失传,留续至今的屈指可数。尽管近年大家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,一些知名的品种陆续被恢复,但跟过去相比不过九牛一毛,技术上的中断真不是那么容易续上的。
明代磁青纸
由古到今,加工纸从绝对的主角逐渐演变为配角,从曾经的必需品,到如今的装饰品,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仍是主要原因。加工纸张最初的目的是让糙纸变平滑,利于书写,当生纸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时,普通的加工纸自然要被逐步替代。
-END-